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现集装箱建筑群 集装箱房透露出"柜族"的无奈

  上海现集装箱建筑群,全部由铁质的集装箱构建而成,分为上下两层,具有办公空间、胶囊房、游泳池、餐厅吧台、休闲露台等功能,内部装修媲美星级宾馆,整体造价传闻超百万,引发关注。

  上海现集装箱建筑群

  据悉,集装箱建筑群可通过太阳能光电板可供室内用电,太阳能热水器可供暖、供水,室内淋浴、生活用水的排放由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以便再次利用。另外,根据人员数量的不同,可制作大小不一的集装箱房屋。

  上海的集装箱建筑群有别于传统的集装箱住房,传统集装箱住房通常被当做活动板房的一种,租给工人居住。上海现集装箱建筑群,或许能为“住人集装箱”摸索出一条先驱途径。

  有专家表示,在保障房供应比较紧张或购买人有限制的情况下,开发“住人集装箱”也许是未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集装箱厂家工作人员表示,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找对放置地点,弄不好就会被当成违法建筑遭取缔。

  有律师指出,集装箱虽然不具有建筑物应有的相应结构,但如果将其改造为长时间居住的房屋,固定设置在某一区域,用于居住、经营等等,则违反了《房地产管理法》和《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视为违法建筑。与此同时,如果集装箱公寓要固定在某地,就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否则属于违法用地。“当然,如果住人集装箱只是用于工地临时住房,只要工地取得了临时土地使用许可手续,其性质就等同于活动板房,这完全可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个倡导中国梦和公民尊严的时代,“柜族”的出现毫不留情地刺痛了社会的神经,其中所折射的问题或许远远不止建筑本身。

  

  

  国内“柜族”选择集装箱房更多是无奈

  与国外集装箱建筑所指向的潮流、环保不同,国内“柜族”选择集装箱房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

  “房价与收入差距过大、保障房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城市‘柜族’出现的重要原因”。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告诉记者,“柜族”群体遍布全国,主要以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为主,他们既买不起房,又难以申请到保障房,为了节省开支因而选择以这种形式游离在城市之中。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目前集装箱房屋的售价在1万到4万元之间,由于用材和工艺的不同在价格上差距很大。“集装箱的质量有国际统一的生产标准,我们出口的集装箱用钢量都在2吨以上,并且在保温、防火、防水、隔音方面都做了专门处理,价格就相对贵一些。而国内很多出租的集装箱房屋为了降低成本,铁皮厚度和保温层较薄,住起来舒适性和安全性都缺乏保障。”陶庆斌表示,目前国内集装箱房屋的生产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产品质量也是鱼目混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洗澡、做饭都得另想办法解决,经常委屈得想哭。希望能尽快攒钱买一套真正的房子。”成都一位住在集装箱中的小伙如此向媒体描述他作为“柜族”的感受。高房价的背景下,类似“柜族”的事情我们似乎已经听了很多,从蛋形蜗居到井下蜗居,对于这些在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群体来说,区区十几平方米的集装箱或许承载的更多是一个关于在城市安身立足、有房有家的梦想。

  而在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内,由建筑师们发起的“梦想集装箱计划”则赋予了集装箱建筑更多精神内涵。在他们看来,集装箱建筑代表着低碳、流动、变革的生活理念,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更加自由,不应该被固定居所困扰住自己梦想。

  

  

  

  国内集装箱建筑没有合法产权

  尽管集装箱建筑在国内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在发展方面却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集装箱本身不属于固定建筑物,但是改造后的集装箱却有着和固定建筑物相似的功能,如何界定并管理给政府带来了一定难度。”谢逸枫表示,集装箱建筑一个最大的“软肋”就在于没有合法的产权。国外的集装箱建筑可以作为不动产申报,而我国由于土地性质不同,如果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规划审批随意放置,很有可能被当做违章建筑吊走或拆除。

  那么,在现实中这些房屋都去哪儿了?福州一家集装箱房屋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有不少客户买了之后就放在路边或者小区里,住了一两年后再转手卖给别人。“只要和城管或者小区物业打好招呼,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不让放也可以整体吊走,对于客户来说没什么损失。”。

  针对集装箱房屋的问题,已经有一些城市出台了专门性条文进行管理。比如南京市就制订了《明确集装箱型等新型建筑物规划管理规定》,界定未经审批的房屋化改造集装箱一律属于违建。在厦门,集装箱房也被视为违规建筑而要予以拆除。

  “‘柜族’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客观现实,政府应该正视并疏导这种现象,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谢逸枫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出台专门条文进行管理,其次可以尝试划出专门用地供这些房屋集中摆放,避免私搭乱建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跳出个人搭建的圈子,未来这种集装箱房有没有可能成为房企的一种开发方式呢?事实上,一些房企诸如万科曾尝试过集装箱建筑,但基本都是非住宅性质的零星建筑,比如售楼处、样板间、旅游展间等,并未形成气候。

  “集装箱建筑相对低廉的需求不符合房企的利润预期,也没有相应的产权,很难吸引开发商的兴趣。未来更多可能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形式出现,难以形成趋势。”谢逸枫坦言。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